固态电池领域传来喜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团队在固态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这一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自然》。
当前,固态电池的发展路线主要分为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和卤化物四种,硫化物路线因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质而备受关注,固态电池的量产仍面临诸多挑战。
针对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难题,真锂研究院院长墨柯指出,技术开发和量产都存在不少问题,而清华大学团队此次研发的新型电解质,不仅解决了离子电导率问题,还成功攻克了固固界面难题。
固固界面问题是固态电池的核心挑战之一,高工产研表示,要保证电池性能,必须确保材料接触的固固界面严密无缝,清华大学团队通过原位聚合技术,实现了电解质在固固界面缝隙的自生长填充,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墨柯解释说,传统固态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和材料膨胀收缩不同步,固固界面容易出现缝隙,影响电池性能,而新型电解质能够自动填充这些缝隙,确保电池长期稳定工作。
尽管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之路仍需时日,但这一新突破无疑为行业注入了强心剂,随着eVTOL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电池需求日益迫切,清华大学团队的成果,有望加速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何时能够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业界专家看法不一,起点研究创始人、研究院院长李振强认为,目前全固态电池尚未实现量产,技术路线的判断还较为困难,需要更多实践验证。
清华大学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