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谋求通过主板上市,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这一举动标志着港股市场可能迎来“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作为工业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优艾智合在招股书中透露其营收增长迅猛,2022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0.9%,公司三年累计亏损近7亿元,也反映出高科技企业在商业化初期的普遍挑战。
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
优艾智合将自己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其核心业务基于“一脑多态”的工业具身智能系统,该系统中的“一脑”是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MAIC,赋予机器人感知、决策与交互能力;“多态”则指基于此模型的多种形态机器人。
优艾智合的解决方案已在工业物流和巡检运维两大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工业物流场景贡献了主要收入,公司客户遍布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池、3C制造等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已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优艾智合在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行业排名第四,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2.8%和7.1%,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6.1%和12.0%。
高速增长背后的研发投入与未盈利现状
尽管营收增长迅速,优艾智合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35亿元、2.6亿元和2亿元,累计亏损约6.95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4亿元。
优艾智合将亏损归因于在产品创新、技术提升、扩大生产及拓展客户群等方面的巨额投入,尽管如此,公司强大的行业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
西安交大“90后”学霸团队引领创新
优艾智合的创始团队均来自西安交大,其中创始人张朝辉是机器人专业在读博士,曾入选福布斯亚洲U30精英榜,联合创始人边旭为机械工程博士,擅长机器人系统开发与算法设计;首席科学家梅雪松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
优艾智合的研发投入巨大,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144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4.6%,公司已拥有217项中国注册专利和1项海外专利,另有约130项国内外专利申请。
优艾智合计划将上市募资金用于加强技术研发、建设多功能中心、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并寻求产业链相关的战略投资与并购机会,在工业智能化的浪潮中,优艾智合能否在资本市场实现飞跃,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