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招,本文将从制度、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等多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改革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土地要素

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旨在:

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兵棋推演(上)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2. 通过市场配置,盘活闲置、低效的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城乡居民双向流动,提高土地要素生产效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3. 推动土地交易,增加农民财富收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对抗通缩;
  4. 放开市场,形成土地和农村房屋资产,为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增加新的资产,校正资产负债表,防止金融动荡。

土地资源现状:村庄用地占比高,闲置浪费严重

2024年,我国城市、县城及村庄用地总计44600万亩,其中村庄用地占比高达2.78倍,农村常住人口、就业人口和农业就业劳动力三项指标较最高年份减少50%至55%,村庄闲置、浪费和低利用的宅基地、公益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超过50%,且呈上升趋势。

核心闲置建设用地资源:17600万亩

据2024年实验室研究估算,村庄闲置建设用地总计17600万亩,其中宅基地9680万亩、经营性用地4400万亩、公益用地3520万亩,城郊、建制镇、集镇和村分布的闲置建设用地分别为3830、6343、944、20883万亩。

应对经济增长减半趋势: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关键

1978-2014年,我国新经济平均增长1.22%,2015-2024年下降至0.42%,若没有新的增长动力,2026-2030年,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向生产率低领域流动,可能导致经济负增长。

防止资产负债表损坏:关注资产与债务比例

2024年,我国总债务/(流量GDP+土地房屋不动产)、不动产债务/不动产价值、政府债务/GDP三项数据均在风险线与脆弱线区间,若现有资产负债表左侧不动产没有新的资产补充,且现有资产继续缩水,则资产负债表资产与债务比例将恶化,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框架面临损坏风险。

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一场关乎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的战役,我们要紧紧围绕改革目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激活市场机制,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